一、降低负外部性。标准在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保护消费者(用户)人身健康安全、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消费品相关强制性标准通过规定产品安全设计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等内容,降低产品潜在风险水平,保障消费者(用户)人身健康安全。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设计包含特定要求的环境保护标准,对具有负外部性的排放量等进行限定,降低产品生产、运输、消费等环节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排放对环境产生的负担。虽然标准的实施在短期内会增加一定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消费者(用户)满意度,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平衡。例如,通过推动实施百项能效标准工程,用“标准领跑”带动企业和产业领跑,打造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我国冰箱一级能效水平比欧盟最先进的能效水平要高出约3%~10%。
二、提高监管适应性。政府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手段形式多样,利用标准进行监管是世界各国较为常见的手段。标准规定了产品性能、质量以及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方面的要求,是政府实施市场监管的基础和依据。相较于制修订程序严格、制定周期较长的法律法规,标准的制修订和更新更加灵活快捷,而且标准的核心技术指标可以及时吸纳最新实践要求和技术进步成果,因此,基于标准的监管更加敏捷。例如,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监管依据和监管内容尚不健全,着力加强新兴产业标准建设,既可以快速弥补监管依据的不足,也可以有效规避监管不当对新兴产业发展造成的障碍。在我国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中,标准一直作为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标准对于建设公平竞争市场体系、维护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起到积极作用。标准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也是信任的基础。面对市场中高度复杂、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消费者(用户)在购买前不能区分质量优劣,那么质量高的产品和服务难以维持质量溢价,价格竞争之下优质产品和服务将会被迫退出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标准有助于解决“柠檬问题”,标准通过规定最低或更高的质量技术要求,明确了市场准人与流通的相关要求,为衡量不同层次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了标尺,从而为规范市场结构和竞争秩序提供技术支撑。如果质量和安全标准被广泛采纳,会减少逆向选择,消费者(用户)在购买前就能有效地将质量和安全有保证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出来,进而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
来源:江苏省标准化协会